2014年儿童产业迎来一个高峰年,万达集团高调推出宝贝王更是成为年度热点,儿童产业中有的业态热火朝天,有的逐渐冷却下来。我们持续对儿童产业进行分析,洞察行业发展中的得与失,对儿童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索分析。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持续疲软,到目前为止危机并没有过去,而逐渐蔓延到实体经济领域。值得欣慰的是,在危机面前,中国儿童产业却呈现相对强劲的势头,在各个消费与市场领域,儿童消费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成年人消费增长,政府开始把儿童经济作为扩大内需的政策推手,甚至与开放二胎政策不无关系,在儿童消费各市场领域中,儿童娱乐市场表现非常突出,成为增长较为明显的领域。市场根本上由需求来决定,中国儿童娱乐市场的强劲发展源于儿童娱乐需求的旺盛。
形式融合不好做
创新非常难,将已经存在的产品做形式融合(加法)在所难免。但产生化学效果才是投资者希望看到的结果,五个巨星,不一定能组成一个所向披靡的篮球队。融合是有难度的,融合不好会出现“山寨化”倾向,让用户感觉不伦不类。融合的关键让每个方面的表现更加突出,或者至少某些方面要更加突出,所以融合要避免简单加法。
案例典型:万达宝贝王
2014年万达推出自有品牌万达宝贝王,万达宝贝王以“让孩子在梦想中成长”为经营理念,以打造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动漫主题亲子乐园集群为发展目标,将教育、娱乐等多种形式进行打包售卖。首家东莞乐园9月开业,11月宝贝王品牌负责人便离职,万达宣布对宝贝王定位进行调整。
体验 谁能做得最好
不但是儿童娱乐行业在强调孩子们玩的过程身体力行,各种传统零售甚至儿童教育也开始尝试以体验作为诱饵,将消费者导流到线下进行消费。但体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流于形式的体验,必然会成为投资的无底洞。我所理解的体验,应该是让顾客慢下来,停留更多,有更多时间参与到产业与服务中,所以,紧密围绕让顾客慢下来的措施和设施都有一定意义,当然是有良好感受的。
案例典型:华润牵手华侨城
2014年5月,华润置地山东大区与华侨城集团旗下哈克文化有限公司在深圳举行了麦鲁小城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根据该框架协议,华润置地山东大区与哈克文化有限公司双方将加强合作,在各自的商业拓展计划内互以对方为重要战略合作伙伴。山东淄博五彩城将是双方合作的首站,已经开展洽谈的项目还包括济南兴隆旅游综合体项目等。
大家都在做一站式
大到儿童主体商业以及周边儿童产业辐射区,标榜购物、教育、娱乐为一体;小到儿童领域细分市场,诸如儿童家居用品一站式、家庭服装一站式等,迎合消费者“迈不开的腿”同时实现单次成交最大化。随着城市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商业中心逐步由单极向多极发展,每个小中心需要满足一站式服务是大势所趋。当然,一站式并不意味什么都做,不意味着失去自己的主要特色。
案例典型:上海新明六一儿童广场
2014年6月1日,位于嘉定南翔的新明六一儿童广场售楼处开放,其定位是上海首家一站式儿童购物中心。该项目汇集儿童购物、休闲、寓教于乐等多方面为一体,聚合包括家长与孩子的大量消费人群。新明六一儿童广场占地近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集儿童购物、游乐场、益智谷、竞技场、儿童书店、体验影院、运动场、童趣教室、娱乐厅、美食街、儿童酒店、职业体验等18种主题业态为一体,未来将以12岁以下儿童消费品为经营主导。
到二三线低级别市场赚钱
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什么都不缺,什么都有,虽然市场广阔,但这里竞争更激烈,消费者更挑剔。在一线城市做品牌,到更低级别城市去扩展市场,是更为务实的方式。低级别市场未来发展空间大,但或许有更多的挑战,市场容量、高端人才、消费习惯培育等方面将面临比一线城市更多的困难。
案例典型:玩具反斗城大规模开店
从2006年到2012年这6年的时间,玩具反斗城只开出了28家店,现在近60家店分布在30个城市,到2015年预计会达到100家店。一二三线城市都会继续发展,二三线城市的发展2-3年前才开始,当然玩具反斗城还会在北上深等一线城市继续开店。
全产业链到底该怎样做
儿童市场这一未开采金矿被普遍看好,在各领域都尚未形成绝对垄断态势情况下,全产业链布局,中长期而言,也许是企业获得先机的一步好棋。延伸产业链,一方面降低产业快速发展快速衰落的风险,另一方面,同时也是为了挖掘用户价值,增强用户粘性。但全产业链很容易迷失方向,更多可能从商业的角度出发,错失原始的初衷。
案例典型:森马转型
在巴拉巴拉和梦多多品牌在童装市场打下一片天后,森马在2014年7月发布公告称,以1.022亿元价格收购香港睿稚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育翰上海70%股份,挺进儿童教育领域。这是继今年4月森马在投资者交流会宣布规划后,进行的第一步行动。未来的森马将完成身份的转变,从儿童商品提供商转变为儿童产业服务商。本次交易,森马将拥有在世界50多个国家,超过400家中小连锁品牌“天才宝贝”,收获3-6岁儿童客群。
2015年你想投资哪种模式?
第一类:传统模式
购物中心或百货中心中“儿童配套“的崛起。商家对逐渐意识到儿童对整个零售消费的影响,对儿童配套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儿童配套”在很多传统百货中心和新兴购物中心中的绝对比重和相对比重都明显增加。各种儿童配套中,保留传统儿童零售商品的同时,如服饰、玩具、日化用品等,儿童娱乐的比重增长明显,比较典型的是儿童乐园。以北京为例,仅以一定品牌影响力的五家儿童乐园,如爱乐游、奇乐儿、哈比豆、海贝尔、YOYO,分别有十家左右的连锁店,分布在各个区位。还有很多类似儿童乐园散步在各大百货或购物中心,几乎成了吸引人气的标配,而这些百货或购物中心基本在所在区域均有较强的影响力,如万达、红星美凯龙、国瑞城、BHG等。理论上,这一类并不是真正的儿童主题商业,因为儿童不是核心主题,但是儿童配套的地位的确显著,对这些场所影响甚大,也可以称为基础的、或入门级的儿童主题商业。这类型儿童主题商业影响力主题,但分布广泛,覆盖群体多,是儿童主题商业的基石。
第二类:有影响力的
随着百货中心向购物中心的转变,体量大幅度提高,出现了一些超大型购物中心,成为各个城市新的商业中心。而在这些新商业中心兴起的过程中,儿童商业功不可没,而这些商业中心也投桃报李,继续发挥自己的“儿童主题”优势,都建立各自的“儿童天地”。以北京为例,世纪金源有儿童成长天地,蓝色港湾有儿童天地。从业态来看,这里的儿童主题商业业态齐全,品牌聚集。购物、乐园、游乐、亲子、培训、餐饮、图书室基本都有,突出体验消费,营造好的消费氛围,为儿童提供一条龙的服务,极大地吸引孩子。这类儿童主题商业影响力大,从目前来看,也算最佳的儿童主题商业模式,借助儿童与家长消费的相互带动和相互借力,发挥驻留消费的最大价值。
第三类:儿童体验主力店
儿童主题商业热,基本是伴随着儿童职业体验城热出现的。2009年前后,职业体验城进入中国,作为非常新颖的一种娱乐模式,迅速引起商业地产界的极大关注,儿童职业体验城主题鲜明,概念极具杀伤力。短短几年,儿童职业体验城在中国迅速扩张,全国有近百家职业体验城开业,延续到二三线城市。一些有实力的开始向全国连锁发展,如比如世界、星期八小镇。而且还有许多机构对这个领域跃跃欲试。儿童职业体验馆相继出现,是一种全新的消费模式,是对儿童传统娱乐休闲一个极大的冲击。研究发现其整体优势明显,主题鲜明,极具经营的差异化,全面提升了商业地产项目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是吸引商业地产的核心缘由。基于这种判断,出现了第三类儿童主题商业模式:以职业体验城为典型作为主力店,吸引人气,从而带动周边零售、培训、娱乐、电影等市场。这类模式当前最吸引眼球,也最受业内人士关注,但这类模式的发展也最纠结。一方面,仍然以很快的速度扩张,另一方面,它的盈利能力、对周边业态的拉动效应仍面临很大的挑战。如何发挥它的独特优势,创新盈利模式,提高核心竞争力,需要不断模式。
第四类:纯儿童业态
这类与第三类有点类似,全力打造儿童主题概念,极大压缩成人消费板块。不同之处在于,没有明显的主力店角色,各业态比较平均。以北京为例,早期的有桑尼摩尔、凯尔玩具城,其中,桑尼摩尔比较典型,以儿童零售为主,辅助的有培训、游乐。近几年,比较接近的如六佰本,体量也比较大,入驻的有各类培训机构、阅览室、儿童游乐、亲子中心等。这类模式比较值得探讨,打造儿童主题没错,但仅仅儿童业态是否足以吸引人气,能否吸引最终为消费买单的家长,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
除了以上几类儿童主题商业,以孩子王、恒大趣库为代表的中小型连锁儿童商业发展也非常迅速。主题商业开始兴起,成为实体零售的主流模式,儿童消费市场的繁荣,正如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儿童主题渐由边角料蜕变为主力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