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儿童商业是一个日趋充满商业机会的朝阳市场,那么这个行业到底现状如何呢?小编从理性、中立的态度为大家深度分析儿童商业市场发展现状!
1、儿童年龄结构与家庭支出占比的变化
儿童人群的年龄结构近几年随着二胎政策以及生育潮的来临,有了很大变化:学龄前六岁前的儿童群出现了非常快速的增长,而较为活跃的儿童消费大部分来源于学龄前的儿童。也是因为这些学龄前儿童人口比例的快速增长,为我们带来了今天看到的儿童业态百花齐放、品类细分的发展趋势。
涉及儿童消费,可以看到,北京、上海月收入5000元以上有孩子的家庭每月花在孩子的开销为1600元,已足占到收入的1/3。在众多儿童消费中,家长们最舍得在儿童教育上花钱,3-6岁的教育花钱最多,7-9岁在零售和餐饮花钱最多,10-12岁在游乐和拓展中花钱最多。
2、儿童年龄、数量变化以及不同阶段市场特征
从我国儿童年龄、数量变化来看,随着2001年的生育高峰(1696万人),除了儿童数量的不断增长,各年龄段结构也更加均衡,这为儿童消费市场向广度发展、深度拓展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二胎政策遇上80后、85后的生育潮,中国将迈入新一轮的生育高峰,预计2020年全国10岁以下儿童人口将达到2.6亿。
从不同年龄段儿童消费支出变化来看,婴幼儿时期消费品以衣服、尿布、奶粉、保姆等生活必需品消费为主;少儿期以玩具、衣服、食品、早教等生活必需品及启蒙教育消费为主;少年期则以教育、培训、书籍、学杂费、电子产品等教育消费为主。
从我国儿童商业市场发展历程来看,2010年以前购物中心儿童业态以零售为主,占比几乎达到100%,辅以少量的娱乐业态。2010年至2013年,儿童娱乐及教育业态比重逐渐加重,零售业态占比缩减至40%。2014年之后,购物中心儿童业态呈多元化趋势发展,娱乐、教育仍然是儿童业态的核心,占比均在30%以上,零售则缩减至不足30%。
3、儿童业态、业种配比的变化
从购物中心各类型儿童业态比重变化可以看到,业态配比正由过去单一的儿童零售为主向儿童教育、儿童拓展、儿童职业体验、儿童游乐、儿童餐饮、儿童摄影、母婴服务等业态领域扩展,类型趋于多元化。
儿童零售业态比重下降至25%,低于儿童教育的比重;儿童娱乐业态丰富性增强,寓教于乐的职业体验、运动拓展迅速发展;近两年,儿童教育比重显著上升达到27%,主要归因于中国家庭对儿童教育的重视,加之国外教育模式在近年趋于丰富也促使其比重上升。
4、谁是儿童消费中的主导?
在儿童教育和儿童娱乐这两大零售业态之外的主力业态,到底在消费过程中谁说了算。也就是付费者和使用者不是同一人的情况下,谁是消费购买的主导者?
我们发现,买东西和教育基本上以家长为核心,孩子基本上要遵从家长的要求,因此圈层营销更重要;而在儿童娱乐方面,家长反而更多尊重孩子的意愿,注重亲子间的情感互动。这一点对于两类业态营销,应有很大的启示。
5、对于购物中心来说,儿童业态的收益如何?
在对上海已开业购物中心的各类型业态坪效对比后,我们发现,儿童娱乐业态坪效高于成人娱乐业态,是唯一较成人同类型坪效高的业态。同时,儿童娱乐业态拥有较高的承租能力,仅次于儿童餐饮租金。尽管儿童娱乐业态坪效并不及其他类型儿童业态,但成本相对较低,因此拥有较高的承租能力。
相比之下,儿童教育人力成本可达到总成本七成以上,削弱了其承租能力。儿童服务配套设施成本巨大,如一个500平方米的儿童摄影前期投入超过500万,是同规模儿童娱乐的四倍以上,一定程度上也抑制其承租能力。儿童零售对聚集效应极为重视,多以百货形式引入购物中心,且主要布局于高区,因此租金最低。
6、儿童业态在哪些城市更能够得到关注?
第一是儿童游乐业态的“城会玩”,一线城市及二线发达城市排名靠前。第二在儿童教育领域中,越是在综合能力相对较低的城市,对孩子教育关注度更高,远远超过一线城市,因为一线城市本身拥有更强的教育资源,再教育资源之外家长更关注如何提高孩子的素质教育。
7、目前我国儿童业态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国儿童主题业态仍处于粗放式的发展阶段,仅局限在量的增加和品类的大而全,商户之间的关联度、相应的服务配套尚未得到重视。
业态设置过度儿童化。规划招商缺乏整体头筹考虑,缺乏对整个家庭活动半径和消费推动的考量。
求大求全,无清晰定位。一站式、全业态、商户之间的关联性及互补性、儿童消费行为及消费需求的专业研究缺失。
重招商,轻服务。以招商开业为目标,忽视了各个商家资源的整合以及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针对儿童及父母的配套服务缺失,人性化服务和细节管理不足;儿童成长全过程需求的深度挖掘不充分,重商业轻文化;社会资源引入较少,主题活动缺乏特色。
商户无特色,同质化严重。以儿童职业体验馆、儿童游乐园等为例,设计千篇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