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强调,应“加快发展文化产业”。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指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认真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精心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要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6年福建省委、省政府颁发了《福建文化强省建设纲要》,近年来又陆续在推进创意产业、动漫产业发展、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举措。全省文化产业从小变大,由弱转强,产业环境不断完善,产业门类逐步齐全,产业结构渐趋合理,区域特色日益鲜明,集群效益开始形成,呈现出快速良好的发展态势。2004年以来,我省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递增26.2%,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全省GDP的增长速度,也高于全国文化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的速度。2009年,全省软件产业产值超过400亿元,规模居全国软件产业第9位;全省动漫游戏产业企业达130多家,年销售收入27.5亿元。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446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7%,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新增长点。同时也应看到,我省文化创新活力不足,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缺乏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还很大。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加快推进福建跨越发展和海西建设步伐。要按照《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和我省《实施意见》的要求,认真学习省委八届九次全会通过的《中共福建省委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推动福建跨越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领会全会精神,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切实解决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全力推动福建文化产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取得积极进展,收到良好成效。目前要切实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一是建立完善文化投融资体系,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要增加财政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利用好省政府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发展文化产业园区、重大文化产业工程和文化产业龙头企业,推进文化产业的提升和调整。各级财政也要安排一定资金作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财政贴息、补助等方式,支持当地文化产业发展。要鼓励社会力量办文化。鼓励、支持、引导社会资本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伙制和独资等多种形式,参与或兴办影视制作、放映、演艺、娱乐、书报刊印刷、发行、会展、广告、体育和中介服务等文化企业。金融部门要把文化产业纳入信贷支持范围,安排专项信用额度,支持文化产业企业发展;推动出版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业务;完善文化产业企业融资担保体系,鼓励担保再担保机构开发适应文化产业的贷款担保服务;鼓励和协助条件成熟的大中型文化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并挂牌上市,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直接在资本市场上融资。要拓宽文化产业利用外资的领域,逐步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基础、以银行信贷和民间资金为主体、以股市融资和境外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使经营性文化实体的投融资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二是实施项目带动和品牌带动,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要加快发展报刊服务、出版发行印刷、广播影视、演艺娱乐、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文化会展、广告、工艺美术十大文化产业,推动文化用品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产业与教育、科技、信息、体育、旅游、休闲等产业的联动发展,以项目带动创文化产业品牌,以品牌带动促文化产业项目提升。要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加快建设福州、厦门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创建一批文化强市强县,发展影视创作基地,形成一批创意产业、印刷产业、工艺美术业等产业园区和产业群,使我省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要转变文化产业增长方式,推动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重点培育50家较具规模、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势龙头文化企业,着力扶持一批“专、精、特、新”中小文化企业,形成以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为龙头、各类中小文化企业互补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要健全文化产业市场体系,建设一批有特色、多门类、功能齐全、辐射力强的大型文化产业专业市场,发展现代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健全文化产业市场功能。要积极寻求与上海、浙江、广东等省市文化产业的项目合作,鼓励侨台港澳投资文化产业,共同打造文化产业品牌,提升海西文化产业竞争力。
三是加快开发利用八闽自然与文化资源,形成特色文化产业群。要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使我省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要注重自然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的结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提升我省旅游业发展水平,更好地服务于自然文化旅游中心建设。要整合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显、展现海峡西岸风貌、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重点保护发展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红土地文化、船政文化、畲族文化、朱子文化等特色文化。要加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保护,特别要通过建立遗产名录、遗产传承人和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方式,对全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尤其是濒危遗产展开抢救和保护工作。要正确处理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加快开发利用我省丰厚的文化资源,推动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变文化资源优势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
四是发挥闽台交往的独特优势,拓展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闽台两地,唇齿相依,有着特别深厚的“五缘”关系。要全方位、多层次开展与台湾地区的交往,推动文化交流、人员互动。要加快推进闽南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深入开展两岸文化对口互动活动。要突出“海峡旅游”主题,增强武夷山、闽西南土楼、鼓浪屿等景区对两岸游客的吸引力。要加强祖地文化、民间文化交流,进一步增强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连接两岸同胞感情的文化纽带作用。要继续办好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会,建立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合作中心,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要积极拓展闽台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广播影视、动漫和网络游戏策划制作、民俗文化产品开发生产等领域的合作交流,充分发挥两岸经贸文化交流活动的辐射作用,扩大对台文化贸易。要积极鼓励引导台商到我省投资文化产业,对文化产业的优惠政策同样适用于台资企业。要重点扶持一批能够突出闽台交流特色的报刊精品。要积极组建海峡书局,以版权合作形式与台湾业界共同出版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期刊,并联合在台设立图书销售连锁店,打造两岸出版交流合作品牌,加快闽台文化影视城建设,加强闽台茶文化产业合作交流。要充分发挥福建作为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前沿平台作用,推动形成合作领域更加广泛、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文化纽带更加坚韧、共同利益更加扩大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五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原则要求,加快我省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在文化管理机构设置方面,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文化行政管理机构,加强政府的综合协调职能,增进部门协调效率,建议建立促进福建省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借鉴跨部门和跨企业的运作模式,定期召开会议,负责组织、协调、规划、推动我省文化产业发展,为体现权威性,联席会议主席应由省领导担任;在文化行政部门的职能方面,要本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加快实现职能转变,把管理的重心放在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上,形成政府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格局;在文化管理手段方面,要从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法律、经济手段为主,建议制定《福建省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法》,立法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在文化管理决策方面,对于我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要建立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引入专家咨询委员会制度,确保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产业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在所有制结构上,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我省文化产业领域,特别是在允许进入出版物分销、有线电视接入网、影视节目制作和销售、电影放映、文艺表演团体和演出场所等领域有所突破,促进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六是加强文化产业队伍建设,加大力度培养相关人才。要推动我省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创意文化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术开发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尤其是既懂文化又懂经营的复合型高级人才。要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发挥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集美大学等省内高校的优势,组建、调整、充实相关学科专业,培养我省急需的文化产业专业人才;采用委托培养、定向选送、短期交流等办法,选拔有潜力的青年到国内外培训深造,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文化视野的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通过百千万人才工程、政府特殊津贴、突出贡献专家选拔等工作,加强文化产业高精尖人才的培养;支持文化产业重点企业申报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吸引和培养高层次青年人才。要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利用政务信息网、人才招聘会等凝聚国内外文化产业人才;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鼓励各类文化产业人才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科技咨询等方式来我省创业。要健全人才使用机制。完善和实施文化产业领军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研发人才和技能人才的业绩考核制度,将优秀文化产业人才选拔到关键岗位上。要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允许个人以其拥有的文化品牌、创作成果和科技成果、管理经验等作价入股,逐步建立由市场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的文化产业薪酬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