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儿童的消费市场得到进一步挖掘,儿童业态成为运营商的秘密武器,依靠其带来人气的增长,家庭型消费的拉动。几乎所有的商业地产都标配了儿童业态,但在业态占比、规模大小、经营形式上仍存在一定差异。
商业地产把目光投向儿童市场,一方面是注重儿童消费潜力的挖掘,因为在中国特色的4+2+1家庭结构下,儿童的消费成为了家庭消费的最大支出之一;另一方面,在儿童消费成为家庭消费主力的情况下,儿童业态所带动的客流量巨大,同时还能有效地拉动家庭型消费。当然,前者是地产项目需要考虑的问题,而后者则与投资者的收益息息相关。目前国内儿童主题商业存在四种形式,包括购物中心里的“儿童配套”、儿童体验店为主力店、纯儿童业态的汇集模式以及购物中心里的“儿童天地”。
购物中心里的“儿童配套”
这一类型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儿童主题商业,因为儿童不是核心主题。但其分布广泛,覆盖群体多,是儿童主题商业的基石,可以称之为入门级的儿童主题商业。
在儿童配套中,除了保留传统儿童零售商品,如服饰、玩具、日化用品等,还明显增加了儿童娱乐的比重。以北京为例,爱乐游、奇乐儿、哈比豆、海贝尔、YOYO等分别有十家左右的连锁店,分布在各个区位。还有很多类似儿童乐园散布在各大百货或购物中心,几乎成了吸引人气的标配,而这些百货或购物中心在所在区域均有较强的影响力,如万达、红星美凯龙、国瑞城、BHG等。
作为入门级,这一类型有一定局限性。由于小孩成长速度快,有很多家庭不愿意在高端产品上投入过多,儿童用品的单价相对较低,因此儿童本身在零售消费方面的表现能力并不强。
儿童体验店为主力店
这类模式当前最吸引眼球,也最受业内人士关注,但这类模式的发展也最纠结,它以很快的速度扩张,但它的盈利能力、对周边业态的拉动效应却面临很大的挑战。
2009年前后,职业体验城进入中国,作为一种非常新颖的娱乐模式,迅速引起商业地产界的极大关注。儿童职业体验城主题鲜明,概念极具杀伤力;短短几年内在中国迅速扩张,全国有近百家职业体验城开业,延续到二三线城市,一些有实力的开始向全国连锁发展。
儿童职业体验馆整体优势明显、主题鲜明,极具经营的差异化,全面提升了商业地产项目的核心竞争力。基于这种判断,出现了这一类儿童主题商业模式:以职业体验城为典型作为主力店吸引人气,从而带动周边零售、培训、娱乐、电影等市场。但很明显,无论这种模式势头多盛,如何发挥其独特优势才是问题关键。目前仍需创新盈利模式,提高核心竞争力,不断地尝试发展。
纯儿童业态的汇集模式
这一类模式全力打造儿童主题概念,极大压缩成人消费板块,和儿童体验店的模式类似。但不同之处在于,没有明显的主力店角色,各业态比较平均。
以北京为例,早期有桑尼摩尔、凯尔玩具城,其中桑尼摩尔比较典型,以儿童零售为主,辅助的有培训、游乐。近几年,比较接近的如六佰本,体量也比较大,入驻的有各类培训机构、阅览室、儿童游乐、亲子中心等。
这类模式比较值得探讨,虽然看似美好,但仅仅依靠儿童业态是否真的足以吸引人气,能否吸引最终为消费买单的家长,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购物中心里的“儿童天地”
目前,儿童天地是最佳的儿童主题商业模式,借助儿童与家长消费的相互带动和相互借力,发挥驻留消费的最大价值。
儿童天地业态齐全,品牌聚集。购物、乐园、游乐、亲子、培训、餐饮、图书室基本都有,突出体验消费,营造良好的消费氛围,为儿童提供一条龙的服务,极大地吸引孩子。
这类模式通常集吃、喝、玩、乐、用、购物、体验、服务、教育为一体,正好符合了中国传统的“家庭式停留消费”的习惯。所以未来的儿童业态将以“玩”为主,而非娱乐和零售,向“才智”成长方面进行拓展,进行多种业态的全新组合,这不仅符合家庭的消费观念,同时也能拓宽儿童的需求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