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额亏损让乐园变成了“失乐园”,原因何在?
“一宗罪”:主题迷思
是否拥有一个鲜明、独特、有价值的主题,是一座主题公园成功与否的关键。但在现实中,国内主题公园存在突出的主题重复、雷同现象,往往是一家兴起、百家效仿。
仅以相对比较成功的主题公园为例,也有不少重复的现象。比如,以世界各地景观文化为主题的,就有深圳“世界之窗”、北京的“世界公园”、无锡“欧 洲城”、重庆“世界微缩景观”等;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有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云南“民俗村”、北京“中华民俗园”、西安“华西民俗文化村”等;以经典文学为主题的,有北京的“大观园”、河北正定的“荣国府”、无锡的“三国城”等。至于各种名目的“野生动物园”、“游乐园”等等,更是数不胜数。一个最夸张的例子是,国内以“西游记”为主题的公园竟多达460多个。
主题是主题公园的灵魂。大量“山寨”主题的出现,说明国内主题公园建设缺乏成熟的规划,更缺乏思想与价值认同。利益因素成为主导,往往是趁着一股热潮跟风而上,并未进行仔细的论证和研究,就冲动上马开工建设,结果用不了多久就因为恶性竞争、缺乏客源而关张。
“二宗罪”:收入结构单一
目前,国内大多数主题公园的收入主要依靠门票,而国外的主题公园则不是如此。比如,迪士尼乐园的门票收入只占总收入的30%,另有30%来自娱乐、餐饮、住宿等园内消费,还有40%来自知识产权、衍生产品、有偿冠名等增值项目。
单纯依靠门票收入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收入结构单一,企业缺乏利润增长点,巨额投资成本难以收回。另一方面,依靠门票必然门票价格过高,目前国内主题公园的票价普遍在100元左右,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门票负担较大,对进一步的园内消费会有所制约。
与国外相比,国内主题公园的衍生产业十分落后,仅以实体的衍生商品为例,主题玩具、主题服饰、主题饰品、主题影视剧等商品都比较少。这说明国内主题公园的开发仍处于较为粗浅的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产业链。
“三宗罪”:重游率低
如果一个景区让人游玩之后发出“再也不想来”的感叹,这个景区的经营必定是失败的。而这正是国内许多主题公园遇到的尴尬。即使是较为成功的主题公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例如,一份几年前的抽样调查表明,游客在深圳世界之窗的重游率不足18.5%。
重游率低的原因,有的是因为门票价格较高,有的是因为交通不便,但更主要的,仍然是主题公园的内容设计缺乏创意,静态观赏性项目较多,而游客参与性较低,使每一次游玩缺乏新意,于是提不起重复游玩的兴趣。
“四宗罪”:后劲不足
在国内,许多主题公园的建设是“一次性”的,缺乏后续开发与更新,这也成为许多主题公园逐渐被淘汰的关键因素。随着人们对文化娱乐的要求越来越高,主题公园也必须与时俱进,通过设备、科技、服务的不断更新,满足始终在变化的游客口味,这样才能提高重游率,始终具有生命力。
一个为人津津乐道的例子,是迪士尼那句响亮的口号——“永远建不完的迪士尼”,也就是其一直坚持的“三三制”:每年淘汰三分之一的硬件设备,新建三分之一的新项目,始终给游客带来新鲜感。
对国内主题公园来说,难以做到不断更新的原因,除了缺乏这方面的意识之外,后续资金投入恐怕也是个重要原因。由于缺乏长远的规划,许多主题公园前期投入过大,经营收入不理想,难以提供强大的资金后盾,进而造成公园的后续开发难以为继。
亏损、关门、争议不断……爆发式增长又准备不足的主题公园,已经受到了严苛的惩罚。
主题公园该怎么建
在罪与罚的煎熬中,主题公园这一“清醒的梦”到底该怎样做下去?
对策一:更有价值的主题
对于一座主题公园来说,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几乎意味着成功了一半。有价值的主题首先应当是独特的,比如,与地方的地域特点、历史文化等相契合,显示其独一无二的特征;与时代精神向契合,比如展现最新的科技潮流、技术水平;与人类对品味、品质或其他精神追求的愿望相契合,比如通过独特的载体来体现真、善、美等永恒价值。
只有对主题深思熟虑,并将主题的内涵融入每一个设计环节,才能展现主题公园真正的生命力。目前国内少数几个较为成功的主题乐园,都是首先在主题上下足了功夫。比如,江苏常州的“中华恐龙园”,围绕“恐龙”这一兼具科学性与文化性的主题下,开发了科普、文化、休闲、演艺、商业、餐饮、住宿等一系列项目,着力打造“一站式恐龙主题旅游度假地”,在主题公园白热化的竞争中取得很大成功。
对策二:更多元的经营结构
未来的主题公园不仅要卖票,更要卖服务、卖文化、卖产业链。
就票价而言,需要更具合理性与灵活性。在这方面,迪士尼的策略值得参考。迪士尼乐园的票价增幅始终略高于通货膨胀率,既保证公司有一定的盈利,又能使价格始终在消费者承受范围之内,为其他消费留下了空间。
更重要的是增加经营类别。即将于明年开业的上海迪士尼或将提供一个很好的案例。在4月的一次发布会上,上海迪士尼方面介绍,未来将打造的是一个整体度假区,其中有一个叫“迪士尼小镇”的创新概念,位于乐园外面,不用买票也可以进去,里面有购物、娱乐、剧院、餐饮、湖泊景观等多种游乐项目。将购票区与非购票区搭配起来,不仅可以显著吸引客流,也给了游客更多的消费选择,延长了游客在主题公园的逗留时间,潜移默化地刺激消费。
延长游客逗留时间非常重要。有业内人士曾总结出大型主题公园的效益公式:4小时之内以的收入以门票为主,6小时之内的收入会因为餐饮等增加30%,以后每增加半天时间,收入就能增加50%。所以,未来主题公园的发展应尽量瞄准3至5天的短期度假市场,以多元项目拉动多日消费。
对策三:更丰富的营销手段
当前大部分主题公园的营销模式仍较为传统,可以借鉴这些年新兴的一些品牌营销方式。
比如,品牌故事与情怀的传播。传统的营销主要着重于品牌本身的特点,但近几年已经逐渐向讲故事、表情怀转变。当一个品牌与一种文化、一种精神,或者每个人心中深藏已久的渴望相关联,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度会极大地提升。主题公园有着鲜明的“主题性”,往往代表着某一种文化或精神,所以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潜力。只是此前由于很多地方的主题本身就是定位不准或模糊不清的,潜力没能发挥出来,将来可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再如,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根据消费者大数据进行精准营销,是一种极为高效的营销思路。主题公园也可以借鉴这种方式,通过信息化手段,收集整理消费者在主题公园中的消费习惯、偏向等的统计大数据,根据这些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并根据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及时更新、优化公园的设施与服务。
对策四:融入城镇化发展大合唱
当前,在城镇化发展的大趋势中,中小城市的主题公园建设其实不妨借力,将主题公园“扩张”为“主题城镇”,这样既能以项目的建设拉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又能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从而给自身带来更大的发展动力与空间。
对地方政府来说,无论是推动城镇化发展,还是促进产业升级,主题公园其实都是一个很好的发展载体。主题公园能带来大规模的客流,带动当地旅游、餐饮、住宿等服务业的发展,带来大量就业机会;同时,主题公园往往与许多高科技产业紧密相关,为相关产业在当地的发展提供了实践空间。也正因此,许多地方政府也把引入主题公园项目作为一项重点工作。
但最关键的,仍是思想、品质与不断创新的激情。唯有这些,才是主题公园长远发展的根基。这或许是30年的风风雨雨,留给主题公园最语重心长的成长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