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 年,迪士尼乐园美国小镇的拱门正式竣工,当时幻想工程师们用了几千盏挂在圣诞树上的那种彩灯让整个拱门变得更加流光溢彩。而到了今天,这些彩灯全部被换成了LED灯,一共150万盏,并且每一个灯泡都能单独控制,这意味着它能够呈现出更为丰富的画面和图案。
最大的变化则来自于游乐设施的改建和扩张,并且迪士尼会不断地把来自于最新的热门电影加入到迪士尼乐园当中。1995年,电影《玩具总动员》上映,全球取得了3.64亿美元的票房,成了当年最受欢迎的电影之一。
两年多后,迪士尼决定将《玩具总动员》的电影元素加入到乐园当中。1998年1月,迪士尼乐园关闭了一个原先的游乐设施,并且开始将他改造成现在的“巴兹光年景区”。10个月后,这个巴兹光年景区正式开幕,不仅吸引到了大量《玩具总动员》的粉丝,也为下一年上映的《玩具总动员2》做了不少的预热。
对于像迪士尼乐园这样的主题公园来说,即使其中的设计细节再丰富,也总有让游客厌烦的一天。而当主题公园无法再给游客带来足够的新鲜感,那么它的寿命也就走到了终点。所以不断地扩建、改造和更新,就是迪士尼乐园维持自身生命力的最好方法。
而这种策略也被证明是相当成功的。从2009年开始,原本是全世界最小的香港迪士尼乐园投资4.65亿美元准备将原有的迪士尼乐园的占地面积扩大25%。在这一块扩建的游乐场建成之后,香港迪士尼乐园的游客数量增加了14%,亏损也越来越小,到了2013年终于成功地扭亏为盈。
迪士尼乐园的扩张脚步不会就此停止。今年,迪士尼就已经宣布要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奥兰多迪士尼乐园中增加许多新的游乐设施。而到了2017年,奥兰多迪士尼乐园中的阿凡达景区也将正式开幕,和备受期待的《阿凡达2》同年登场,相信将会带来许多新的游客。
迪士尼乐园的成功,也体现在公司的财务报表上
由于如此大量的游客贡献的收入,在迪士尼集团当中,迪士尼乐园所属的公园和度假村业务也成了迪士尼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2014财年,迪士尼乐园的总收入达到了151亿美元,占到了整个迪士尼集团总收入的三成以上,这个数字是每年拍出许多大片的电影部门收入的2倍多,是卖出了无数玩具的消费品部门收入的不到4倍,仅比在全球覆盖了1亿用户的电视网要少。
迪士尼乐园所贡献的利润则达到了26.6亿美元,也占到了全部利润的两成以上。虽然占比因为经营乐园本身成本比较高而有所下降,但这个数字依然很可观,差不多相当于电影部门和消费品部门的利润的总和。
而且迪士尼公司汇报的迪士尼乐园业务的收入并不是迪士尼乐园的全部收入。因为迪士尼在东京、香港和巴黎的乐园并非是由迪士尼全资控股的。就以日本的迪士尼乐园为例,这家乐园是由一家名为Oriental Land的日本公司所有的,它只需要每年向迪士尼缴纳一定的授权费用,就可以经营东京迪士尼乐园。而Oriental Land这家公司在2013财年的收入高达4736亿日元,约合38亿美元,利润则是705亿日元,约合5.8亿美元。这些数字可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
每年有超过1亿人次前往迪士尼乐园游览,但迪士尼乐园却不是一个靠卖门票赚钱的地方。根据福布斯的说法,迪士尼乐园的门票钱也就刚好更够覆盖运营成本而已。真正赚钱的地方反而是酒店、衍生品、食品以及饮料等等。
真正让迪士尼乐园显得有些与众不同的还是它的衍生品的销售。在迪士尼乐园中,衍生品销售和游乐设施几乎是捆绑在一起的。在“星球大战”主题的游乐设施的出口,迪士尼就设置了一家非常大的衍生品销售商店。刚刚体验完星球大战的世界的魅力的游客根本无法抵挡这些衍生品的诱惑,而纷纷掏钱购买。
而根据东京迪士尼乐园运营方Oriental Land公司的统计,2014财年,每一位来到迪士尼乐园的游客平均花费10955日元,其中门票支出为4660日元,只占到42%左右。剩下都是花在衍生品和食物上的。
巴黎迪士尼乐园并没有告诉我们衍生品和食物的收入分别是多少,但是巴黎迪士尼乐园的酒店收入相当高。2014财年,巴黎迪士尼乐园的酒店收入为4.9亿欧元,占到了全部收入的接近四成。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还是和迪士尼乐园的设计理念有关。因为迪士尼的游乐设施都和他的电影主题紧密结合,所以电影提升了乐园的体验,吸引了更多的游客。而乐园的体验又进一步提升了游客购买衍生品的欲望。
而从另一个方向上来说,迪士尼乐园又能够提升迪士尼自己的电影业务。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加勒比海盗》了。加勒比海盗原本只是乐园中的一个景点,1967年正式对外开放,是沃尔特·迪士尼生前监制的最后一个游乐项目。
到了2003年,迪士尼决定把加勒比海盗这个游乐项目改编成电影系列,没想到却造就了一个巨大的成功。从2003年到2011年的 4 部电影全球总票房超过37亿美元,也是在所有系列电影中平均票房最高的系列电影。
2015年上映的电影《明日世界》也是根据迪士尼乐园中的一个景区改编而成的。当时在影片宣传的时候,《明日世界》就打出了按照迪士尼先生对于未来世界的设想而创造出的乐园这一噱头。虽然最后的票房并不高,但也算是一种迪士尼乐园推动电影业务发展的方式吧。
电影《明日世界》
从乐园到衍生品,从电影到乐园,再从乐园到电影,可以看到在迪士尼的生意当中,任何一个业务上的端点(比如乐园中的游乐设施,电影中的角色)都可以变成一个出发点。从这个点上,能够延伸出各种其他的形态,从而帮助迪士尼将所有的业务结合起来。而这正是迪士尼这个商业所拥有的最核心的竞争力。
迪士尼乐园是其中的一环,它不一定是最大的,也不一定是最有创造力的。但是,如果没有了迪士尼乐园,那么迪士尼其他业务的表现可能就不会像现在展现出来得这么好。
迪士尼乐园这么大的生意,是如何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上世纪50年代,在迪士尼先生有了建设迪士尼乐园的想法之后,他一开始只是想建造一个小型公园,所以最开始的计划只是在一块 8 英亩的土地上创造一个乐园。然而,随着迪士尼先生的设想慢慢变成图纸,他发现8英亩的土地无法承载他丰富的想象力。
所以他找来了斯坦福研究机构的哈里逊·普莱兹(Harrison Price),由他负责寻找能容纳主题公园及未来可能扩建的新预定地。选址的标准有两条,一是交通要方便,迪士尼先生希望乐园能够位于洛杉矶都市圈内,可以从高速公路到达。还有就是土地要便宜,毕竟迪士尼先生当时的财力还是比较有限的。最终洛杉矶东南方靠近橘县的一块面积约为160英亩的土地进入了他们的视线,并且最终成为迪士尼乐园最终的所在地。
在投入了1700万美元和1年的建设时间之后,迪士尼乐园终于开幕了。迪士尼先生总共发放了6000份邀请函,结果到了7月18日,竟然来了超过28000人,其中大部分人都是为了一睹迪士尼乐园的阵容而伪造了门票。
首日的成功因为迪士尼先生对于迪士尼乐园家庭娱乐的定位以及乐园中各种用心的细节设计而被延续了下来。到了1965年,总共有 5000万人游览了这一家位于洛杉矶的乐园。
正如之前所说的,迪士尼先生认为迪士尼乐园是一个永不停歇的工程。所以在洛杉矶乐园取得成功的同时,他正在筹划着另一个迪士尼乐园。这个计划就是后来位于佛罗里达州的迪士尼乐园和度假村。
最开始迪士尼先生怀着一种对于人类未来的忧虑,想要建立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没有现代都市病的城市。为了这个梦想,他看中了位于佛罗里达的一块27000英亩的土地,原因倒不是因为佛罗里达天气很好,而是因为佛罗里达的空地足够多足够大。
然而,迪士尼先生并没有看到自己的设想最终实现。1966年,他去世了。在他去世之后,虽然罗伊·迪士尼希望能够实现他的梦想,但是迪士尼董事会觉得这个计划太过冒险并最终否决了这个方案。保留下来的只有目前能够看到的魔法王国乐园。
佛罗里达州迪士尼乐园魔法王国
到了70年代末期,时任迪士尼CEO 的 Card Walker想要重启迪士尼先生的方案,但是董事会依旧对此有所保留,在长久的拉锯战之后,原本的新城市规划最终变成了现在看到的艾波卡特乐园,它更像是一个世界博览会,而不是迪士尼先生原来设想的适合人类居住的未来城市。
在艾波卡特乐园落成的第二年,迪士尼第一家位于海外的乐园——东京迪士尼乐园也开幕了。当时的迪士尼正处在以罗伊·迪士尼和朗·米勒的权力斗争当中,整个迪士尼公司也变得风雨飘摇。就在迪士尼最困顿的时候,当时正处在高速发展期的日本向迪士尼抛出了橄榄枝,Oriental Land公司希望能够在日本建立一个迪士尼乐园。在谈判中,Oriental Land公司开出了每年2000万美元的授权费,以买断整个日本迪士尼乐园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而正处在困境中的迪士尼公司同意了这个方案。
然而谁都没有预料到的是,日本迪士尼乐园的经营状况竟然异常的好,开幕4年后,东京迪士尼乐园游客人数达到了1200万人,而不到10年,游客人数又增加到1600万人。这成了迪士尼乐园在全球扩张历史中的最大败笔。为了每年2000万美元的授权费,迪士尼损失了一座利润丰厚的乐园。
1984年,迪士尼内部的权力斗争终于平息,罗伊·迪士尼获得了最终的胜利,并且请来了挽救了频临破产的派拉蒙的迈克尔·艾斯纳(Michael Eisner)入主迪士尼。艾斯纳是一个有些独断专行的人,但同时他也有着超强的执行力和向外扩张的野心。是他以一己之力推动了迪士尼乐园的更新换代,在洛杉矶迪士尼中增加了“加州冒险乐园”,在佛罗里达迪士尼当中增加了“动物王国”。
更重要的是,他把迪士尼乐园推销到了全世界更多的地方。当时法国政府也希望能够引入迪士尼乐园来提振法国的旅游业,艾斯纳抓住了这个好机会,敲定了这笔44亿美元的大投资。1992年,巴黎迪士尼乐园正式开门营业。
也是在艾斯纳的任期内的1999年,迪士尼和香港政府宣布合作建设香港迪士尼乐园。那一年香港刚刚摆脱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为了能够从这一场危机中解救出来,香港政府希望能够通过迪士尼乐园来增加自己的旅游业。而迪士尼也希望能够通过香港这块跳板来进一步开拓东亚的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所以双方一拍即合。6年后的2005年,香港迪士尼乐园开幕,而同一年,艾斯纳因为过于专横的管理风格遭到了董事会的排斥,最终黯然离开迪士尼。
而整个上海迪士尼项目的落实也和之前的几家都差不多。上海需要一个足够有吸引力的景点来摆脱游客到上海只是一日游的尴尬,而迪士尼则需要中国市场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业务表现。2009年开始,经过谈判和审批,到了2010年10月,整个项目正式启动。
主题公园是个复杂的生意,就算迪士尼也不能高枕无忧
对于迪士尼来说,虽然每年的财报上显示迪士尼乐园的收入每年都在增长,但并不是说迪士尼乐园就这么高枕无忧。一些问题也一直在困扰着迪士尼。
其中,如何将乐园推广到全球其他的地方,并且盈利就是一个不小的问题。在迪士尼的三家海外乐园中,东京的迪士尼乐园经营得算是最好的。这主要是得益于日本有旅行后带礼物回家的风俗,所以在日本迪士尼衍生品的销售额非常之高。而且由于历史原因,日本对于美国文化有天然的亲近感,日本人对于游览迪士尼乐园的热情也就因此而变得相当高涨。
而这一套行事方法到了法国巴黎就行不通了。傲慢的旧大陆看不起新大陆的暴发户,对于整个迪士尼乐园也不屑一顾。在迪士尼乐园刚开到巴黎的时候,还一度引起了法国人的抵制。近年来,欧洲大陆的经济危机一直没有解决,游园的人数也在缓慢下降。2009年,巴黎迪士尼的游园人数为1540万人,而到了2014年就只有1420万人次。所以巴黎迪士尼近年来的业绩一直在下滑。2014财年,巴黎迪士尼亏损1.14亿欧元,比上一年上升3500万欧元。
在香港,情况稍微好一些。由于香港迪士尼乐园是全球最小的,所以对游客吸引力不够。再加上香港还有一个较大的海洋公园,所以对迪士尼乐园形成比较大的竞争压力。
在经过一系列扩建之后,从2012年开始香港迪士尼扭亏为盈,并且利润增长较快。这主要是因为内地游客来得越来越多了。然而,这种境况很可能持续不了多久了,毕竟近年来香港发生了一系列风波严重影响了香港的旅游业,而且上海迪士尼乐园明年春天就将正式对外开始营业了。届时,香港迪士尼乐园的日子可能会更加不好过。
除了在全球各地面临本土化的挑战之外,迪士尼乐园还面临着数字时代的挑战。随着智能手机、网络、虚拟现实等等技术的进展,实体的乐园体验还会那么吸引人吗?毕竟以前人们需要亲自赶到迪士尼乐园才能体验梦幻般的场景,而现在网络和虚拟现实已经能够部分满足这个需求了。
有两件事也许能侧面说明这一挑战的严重性。2005年,为了庆祝迪士尼乐园建立50周年,迪士尼上线了一个模仿迪士尼乐园的线上游戏。而到了2008年,迪士尼决定关闭这个线上游戏的时候,遭到了来自于玩家们的强烈抗议。
迪士尼线上虚拟乐园
也是差不多同一时间,迪士尼发现有一半的第一次来到迪士尼的游客表示很可能下次并不会再来了,因为游乐设施需要排长队,票价太高等等原因。总之迪士尼发现经营乐园的很多重要指标都在下降。
在Fastcompany的报道中援引了一位前迪士尼乐园的工作人员的说法:“我们并没有成功意识到人们和迪士尼这个品牌发生互动的方式产生了一些变化。如果我们没有办法吸引下一代的游客,那么整个迪士尼乐园就真的麻烦大了。”
为此,迪士尼乐园花费了10亿美元开发了一款魔法手环。他是进入乐园的门票,吃饭买单时的钱包,还是酒店房间的钥匙。迪士尼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智能设备让迪士尼乐园的体验变得更加高科技,并且顺便帮助迪士尼解决一些公园运营上的问题,比如调整公园不同区域的人流量。
然而,一位迪士尼的工作人员说:“坦白地说,魔法手环并不那么具有魔力。除了付款和解锁房间的门以外,它什么都做不了。”